高频功率放大器设计和计算
高频功率放大器设计和计算
实验目的
1.加深对丙类功率放大器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。
2.掌握输入电压幅度Vbm,集电极电源Vcc及负载RP变化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。
实验内容
- 观察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状态的现象,并分析其特点;
2.调节电路,观察输入信号幅度Vbm,集电极电源Vcc变化时余弦电流脉冲的变化过程; - 测试负载变化时三种状态(欠压、临界、过压)的余弦电流波形。
实验原理概述
高频功率放大器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,它是将电源供给的直流能量转换为高频交流输出。它的主要参数是输出功率和效率,一般工作在丙类状态。
高频功放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。
在我们的课程中,对该电路的工作原理、计算方法、动态特性、负载特性、VCC变化特性和馈电电路都进行了详细讲解。这里不再赘述,大家做实验时结合讲义进行回顾。
此处只补充输入的激励电压幅值Vbm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。当集电极电源电压 、偏置电压 和负载电阻 保持恒定时,Vbm变化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如图2所示。
可以看出,当Vbm增大时, 、Vcm也增大;当Vbm增大到一定程度,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由欠压进入过压,电流波形出现凹陷,但此时Vcm还会增大(如Vcm3)。
高频功率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。
本实验单元由三级放大器组成,3Q1是前置放大级,工作在甲类线性状态,以适应较小的输入信号电平。高频信号由3P2输入,经3R26、3C21加到3Q1的基极。3TP2、3TP3为该级输入、输出测量点。由于该级负载是电阻,对输入信号没有滤波和调谐作用,因而既可作为调幅放大,也可作为调频放大。3Q2为丙类高频功率放大电路,其基极偏置电压为零,通过发射极上的电压构成反偏。因此,只有在载波的正半周且幅度足够大时才能使功率管导通。其集电极负载为LC选频谐振回路,谐振在载波频率上已选出基波,因此可获得较大的功率输出。本级功放有两个选频回路,由3K1来选定。当3K1拨至左侧(1、2接通)时,所选谐振回路由3L2、3L4、3C16、3C17和3C20组成,其谐振频率为6.3MHZ左右,此时的功放可用于构成无线收发系统。当3K1拨至右侧时(2、3接通),谐振回路由3L1、3C10组成,其谐振回路谐振频率为2MHZ左右。此时可用于测量三种状态(欠压、临界、过压)下的电流脉冲波形,因频率较低时测量效果较好。在测量三种状态下的电流脉冲波形时,3K2用于控制负载电阻的接通与否,3W4电位器用来改变负载电阻的大小,3TP6为负载电阻测量点。3W3用来调整VCC的大小(谐振回路频率为2MHZ左右时),谐振频率为2MHZ时,3TP7为3Q2集电极输出测量点,该点也用来测量集电极直流电压。3TP5为发射极测试点,可在该点测量电流脉冲波形。3Q3为第三级放大,该级主要用来对6.3MHZ的信号进一步放大,以提高输出功率。3Q3同样工作于丙类状态,其集电极负载为LC选频谐振回路,谐振回路由3C03、3C05、3L7和3R02构成,谐振在6.3MHZ左右。3K4用来测量3Q3的集电极电流,将3K4短路块拔掉,用直流电流表测3K4下面2个点,即可测量其电流。3TP9用接天线,3P8为高频功放输出口,3TP8为其测量点。功放构成系统时,输入信号频率为6.3MHZ,3K1拨至左侧,使3Q2集电极回路为6.3MHZ。3K3拨至“on”(左侧),接通3Q3的输入。3K4接至“on”。3P1接入音频调制信号,此时输出为6.3MHZ的调幅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,完成了高频信号的发射。
本实验只将3K1拨至右侧,测量功率放大器的基本特性。
实验步骤
1.实验准备
打开实验箱,点击显示屏,选择“实验系统”中的“高频原理实验”,然后再选择“非线性丙类功率放大电路实验”,此时显示屏会显示高频功放原理实验图,图中3W3和3W4可调元件可通过点击和旋转模块右下角编码器3SS1来调整。图中的开关和跳线器因为不是电子控制的,只能通过手工操作。
2.测试前置放大级输入、输出波形
高频信号源频率设置为6.3MHZ,幅度峰-峰值400mV左右,用连接线接到高频输入端3P2,用示波器测试3TP2和3TP3的波形的幅度,并计算其放大倍数(算一下,实验报告不要求)。由于该级集电极负载是电阻,没有选频作用。计算完毕后拔下示波器探头和信号源连线。
- Vbm、VCC、RP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
(1)Vbm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
3K1置“右侧”。保持集电极电源电压VCC=7.2V左右(用万用表测3TP7直流电压,万用表档位切换到直流电压20V档,正表笔接3TP7,负表笔接GND,点击3W3,旋转3SS1使其电压为7.2V),负载电阻RL=2.5KΩ左右(3K5置“off”,即拔下红色的跳线帽,用万用表测3TP6电阻,万用表档位切换到20K档,一端接3TP6,一端接地,点击3W4,旋转3SS1使负载电阻为2.5KΩ,调好后3K5置“on”,即再装上跳线帽)不变。
高频信号源频率2MHz,幅度360mv(峰—峰值),连接至功放模块输入端(3P2)。示波器接3TP5,微调一下高频信号源频率,使输出波形对称。改变信号源的峰峰值,即改变Vbm,依次观察到3TP5的欠压、临界、弱过压、强过压波形(此波形相当于集电极电流波形),同时观察3TP7输出信号峰峰值。填写下表,分析结论(实验报告要求)。
结论:当Vbm增大时,Vcm也增大,电流波形为尖顶余弦脉冲;当Vbm增大到一定程度,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由欠压状态进入临界状态,再进入到过压状态,电流波形出现凹陷,变化为凹顶余弦脉冲;Vbm继续增大时,此时Vcm还会增大,电流波形凹陷增大
(2)VCC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
保持Vbm(3TP2电压为300mv峰—峰值,此时信号源发生器输出不一定是300mv峰—峰值)、负载电阻RL=2.5KΩ不变,改变集电极电压VCC(调整3W3电位器,使VCC为4—9V变化),分别观察3TP5电压波形和3TP7输出信号峰峰值,填写下表,分析结论(实验报告要求)。
特别验证:改变VCC时,Vcm的变化曲线,是否和课件一致(实验报告要求)。
由上表可得3TP7实际输出信号峰峰值与VCC的关系如下图所示:
经验证,改变VCC 时,Vcm 的变化曲线,与课件一致.结论:只改变VCC时,由于 不变,则动态线斜率与 的值都不变。假设放大器原工作在临界状态,那么当Vcc增大时,Q点向右移动,放大器进入欠压状态。由于 的值不变,则A点与Q点相当于在平行线上以同速率向同方向移动,因此Vcm几乎不变。假设放大器原工作在临界状态,那么当Vcc减小时,Q点向左移动,放大器进入过压状态,此时A点在临界线上向左移动。由于临界线斜率较大,因此A点在水平方向上速率小于Q点速率,因此Vcm逐渐减小。
(3)负载电阻RL变化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改变RL相当于间接改变了RP。首先保持功放集电极电压VCC=4.2V(这个值各个实验箱可能有差异),Vbm(3TP2点电压为300mv峰—峰值,此时信号源发生器输出不一定是300mv峰—峰值)不变,改变负载电阻RL(调整3W4电位器,注意3K5至“on”),观察3TP5电压波形和3TP7输出信号峰峰值,测量RL电阻。注意:测试电阻时必须将3K5拨至“off”,测完后再拨至“on”。填写下表,分析结论(实验报告要求)。
选定临界状态,利用示波器估测出半导通角 ,计算此时的集电极效率 (实验报告要求)。
在临界状态,经示波器测量,信号一个周期为480ns,相位经过一个半导通角对应的时间时间为60ns,则半导通角 360°=45°。经查表知, (45°)=1.88,则集电极效率≈78.33%
*结论 :改变RL相当于间接改变了RP,当RL增大时RP增大,当RL减小时RP减小。当RL减小时Vcm也较小,此时工作在欠压状态,电流波形为尖顶余弦脉冲。随着RL增大,动态线斜率逐渐减小,Vcm也逐渐增加,直到临界状态,此时电流波形仍为尖顶余弦脉冲。RL继续增大,Vcm进一步增加,进入过压状态,动态特性曲线穿过临界点后电流将沿临界线下降,集电极电流脉冲成为凹顶状。